《伤寒论》第30条
原文:
“问曰: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。
师曰: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。后如师言。何以知此?
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,大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。
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增桂令汗出。
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
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谵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。
夜半阳气还,两足当热,胫尚微拘急,重与芍药甘草汤,尔乃胫伸。
以承气汤微溏,则止其谵语,故知病可愈。”
1. 成无己(《注解伤寒论》)
核心观点:认为本条是阴阳两虚误治后的救逆法,强调辨证需分虚实。
解读:
“阳旦”即桂枝汤证,但本证本质是阴阳两虚(寸口脉浮大为虚),误用桂枝汤发汗后更伤阳气,导致厥逆、咽干。
先以甘草干姜汤回阳救逆,后以芍药甘草汤滋阴缓急,最后用承气汤清阳明余热,体现分步救逆的思路。
强调“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”,指出误汗亡阳是病机关键。
2. 柯琴(《伤寒来苏集》)
核心观点:注重方证对应,强调条文中的“病形象桂枝”是假象。
解读:
本证虽有类似桂枝汤证的自汗、恶风,但本质是阳虚(脉浮大而虚),误用桂枝汤发汗后导致阴阳更虚。
指出甘草干姜汤救阳、芍药甘草汤救阴的先后顺序,体现“先复阳气,后救阴液”的原则。
批评后世将“阳旦”与桂枝加附子汤混为一谈,主张严格区分虚实。
3. 尤怡(《伤寒贯珠集》)
核心观点:从病机演变分析,强调阴阳互根关系。
解读:
初为阴阳两虚,误汗后阳气外亡,阴液内竭,出现厥逆、咽干、烦躁等症。
甘草干姜汤先复阳气,阳气复则阴液自生(夜半阳气还);
芍药甘草汤后救阴液,调和肝脾以解拘急。
最后用承气汤微通腑气,清除燥结,体现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思路。
4. 黄元御(《伤寒悬解》)
核心观点:从气机升降失常解释,强调中焦阳气的重要性。
解读:
误汗后中阳大伤(太阴虚寒),导致厥逆、咽干,属“土败阳亡”。
甘草干姜汤温补中焦,恢复脾阳;芍药甘草汤柔肝养阴,解除筋脉挛急。
认为阳明内结的谵语是虚热上扰,承气汤仅需轻用,避免再伤正气。
5. 刘渡舟(《伤寒论诠解》)
核心观点:结合临床实践,强调分步治疗的灵活性。
解读:
本条是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,误治后需分三步救逆:先救阳,再救阴,最后清余热。
甘草干姜汤与芍药甘草汤的配伍体现“辛甘化阳,酸甘化阴”的治法。
指出“夜半阳气还”符合子时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,强调天人相应思想。
6. 胡希恕(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)
核心观点:立足六经辨证,强调津液与阳气的关系。
解读:
本条原为少阴病(阳虚津亏),误用桂枝汤发汗,导致阳气更虚,津液大伤。
甘草干姜汤急救胃阳,芍药甘草汤滋液缓急,承气汤仅用于阳明燥结明显时。
批评“附子温经”为后世加入,认为原文逻辑不通,主张删去附子的解释。
各家异同总结:
注家 病机核心 治则侧重 独特观点
成无己 阴阳两虚,误汗亡阳 分步救逆 强调附子温经亡阳
柯琴 虚证似桂枝汤证 方证对应 反对混淆阳旦与桂枝加附子汤
尤怡 阴阳互根,气化失常 先阳后阴,标本兼顾 注重阳气复则阴自生
黄元御 中阳衰败,气机不升 温中复阳 从脾胃气机升降论治
刘渡舟 虚实夹杂,分步施治 辛甘化阳,酸甘化阴 结合子时阳气升发理论
胡希恕 少阴病误治,津液大伤 救阳为先,兼顾津液 质疑附子为后人添加
现代临床启示:
1. 辨证需分虚实:类似桂枝汤证的表虚证,需警惕内虚本质(如脉虚大)。
2. 分步救逆:复杂误治证需遵循“先复阳,后救阴,再清余邪”的顺序。
3. 方药配伍:甘草干姜汤与芍药甘草汤的阴阳双补法,至今广泛用于四肢厥逆、筋脉挛急等症。
4. 天人相应:对“夜半阳气还”的理解,可结合人体昼夜节律指导用药时机。
条文直解
六经定位(六经辨证)
初证误判:
“证象阳旦”(类似桂枝汤证):脉浮、汗出、恶风(太阳表虚)。
实为阳虚津伤:脉浮大按之无力(浮为风邪,大而虚为阳气不足)。
误治变证:
过汗亡阳:误用桂枝汤加附子、增桂枝发汗→阳气外脱(如灯油倾覆,火苗骤熄)。
阴阳两伤:
① 阳虚厥逆:四肢厥冷、咽干(阳气不能温煦)。
② 阴伤筋挛:两胫拘急(津液亏虚,筋脉失养)。
③ 阳明燥结:谵语烦乱(津伤化燥,热结胃肠)。
圆运动解析
气机周流模型
左升崩溃:
少阴阳虚→厥阴风木无根升发(如枯木无阳,枝叶萎垂)。
右降逆乱:
阳明燥金失润→燥热内结(如烟道堵塞,火毒壅滞)。
中轴虚损:
太阴湿土失于温煦→生化无权(如冻土千里,生机断绝)。
能量失衡图示:
误汗亡阳 → 少阴火衰(如地核冷却)
↓
阴阳两虚 → 厥逆、胫挛(如昼夜失衡,寒热交争)
↓
分步救逆:
甘草干姜汤(温土生阳) → 芍药甘草汤(柔木养阴) → 调胃承气汤(通腑存阴)
李可学术思想点睛
扶阳救逆法
大剂回阳:
甘草干姜汤中干姜用至60 - 90g(李可经验),加红参30g、山萸肉60g,固脱救逆(如补漏船于惊涛)。
阴阳双补:
芍药甘草汤中白芍用至120g、炙甘草60g(酸甘化阴,柔筋缓急),仿张锡纯“重剂起沉疴”之法。
截断防变
见“谵语”:
早用调胃承气汤(大黄10g、芒硝6g),通腑泄热存阴(如开闸放洪,燥热下泄)。
药解本经(《神农本草经》)
甘草
《本经》:“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”—甘缓补中,如大地载物,调和阴阳。
配伍意义:与干姜相合,辛甘化阳,温中复脉(如日升月恒,阴阳互根)。
干姜
《本经》:“温中,止血”—大辛大热,温脾阳以复气化(如烈日融冰,寒散阳回)。
芍药
《本经》:“除血痹,破坚积”—酸敛养阴,柔肝缓急(如春水润木,筋脉得舒)。
大黄、芒硝
《本经》:“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”—通腑泄热,存阴护液(如疏浚河道,水去热孤)。
临床体悟
方证辨识要点
变证阶段 主证 舌脉
阳虚厥逆 四肢厥冷、烦躁、咽干 舌淡胖润,脉沉微或浮大无力
阴伤筋挛 两胫拘急、口干、尿少 舌红少津,脉细数或弦紧
阳明燥结 谵语、便秘、腹满拒按 舌红苔黄燥,脉滑实有力
现代拓展应用
休克早期(低血容量性):
甘草干姜汤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,回阳固脱(中西医结合急救)。
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(下肢挛急):
芍药甘草汤加鸡血藤60g、木瓜15g,养血通络(如春雨润枯藤)。
用药关键
干姜与附子之别:
干姜温太阴(中焦虚寒),附子温少阴(元阳衰微)。
亡阳重证(冷汗淋漓、脉微欲绝)需附子,中焦虚寒(吐逆、腹冷)主用干姜。
经方活用模式
阴阳两虚:
甘草干姜汤合生脉饮(红参30g、麦冬30g),气阴双补(如日月同辉,阴阳调和)。
津亏热结:
调胃承气汤合增液汤(生地60g、玄参30g),增水行舟(如甘霖润土,燥结自通)。
形质 - 气化关联
“厥逆”机制:
外周循环衰竭(干姜促进内脏血流,改善微循环)。
“胫挛”本质:
骨骼肌痉挛(芍药甘草汤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性)。
此条揭示“误治致阴阳两伤”的复杂转归,立“分步救逆”之法。
“夜半阳气还”:提示人体阳气随时间节律自复,医者当顺天时以助药力;
“先复阳,后养阴”:如雪中送炭,阳回则阴自生,仲景“保胃气,存津液”之旨,尽在其中!
临证能握此机,则虽危殆之候,亦可步步为营,尽显中医“调和阴阳”之大智慧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热丰网-最专业的配资公司-a股配资平台-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