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国际支付系统的月度报告出炉了,六月份的数据显示了一些有趣的变化。
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降到了47.2%,比五月份减少了1.27个百分点,虽然还是老大地位,但出现了下滑趋势。
欧元则相反,份额升到了23.8%,比之前多了0.31个百分点,稳坐第二把交椅。
人民币的份额是2.88%,微降0.01%,排名全球第六,落后于加元。
这背后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小调整,也让人思考货币格局的演变过程。
看到这些数字,大家不禁想问: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经济总量占全球18%,贸易额占12.8%,可为啥人民币支付份额还不到3%呢?
这确实有点不协调啊。
下面我会从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:
一、美元主导地位根深蒂固
美元能长期占据高位,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
二战后建立的全球货币体系,让美元成了石油、粮食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基础。
各国央行储备里,美元占比超过60%,支付份额更是几十年稳定在40%以上,这种根深蒂固的优势很难快速动摇。
打个比方,美元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老舵手,导航着全球贸易的航船,短期内没人能取代它。
即便如此,近年美元的小幅下滑也表明,世界在慢慢变化。
但“去美元化”之路还长,需要时间积累,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型。
二、人民币实际使用场景正在扩展
人民币在部分区域的表现很亮眼。
比如在我国和东盟的贸易中,人民币结算占比去年大涨35%,达到22%,今年上半年更超过30%,显示出强劲势头。
南美、非洲和中东等地的人民币使用也在快速上升,比如与巴西的大豆贸易,直接用本币结算。
不过,在和头号贸易伙伴如美国、欧盟的往来中,人民币结算比例偏低,拖了后腿。
这说明人民币的舞台还不够大,但有巨大提升空间,就像个潜力股,正在逐步拓展地盘。
三、中国跨境支付系统分流了部分数据
我国建立的CIPS系统是个重要创新,去年处理金额超过170万亿人民币,接入全球1500多家金融机构,增速高达40%。
这套系统效率高,还能避免依赖外国系统带来的风险。
举个例子,中俄贸易基本都走CIPS,用本币结算,根本不经SWIFT统计。
所以SWIFT公布的人民币支付占比2.88%并不完整,实际使用可能更高。
越来越多国家加入本币互换协议,比如和巴西续签的1900亿人民币互换,总计40多国协议规模4.3万亿人民币,这些都在默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。
总之,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竞赛,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创新的长跑。
数据显示,实际贸易中的人民币使用正在全球拓展,从东盟到南美,处处可见进步。
未来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市场开放,人民币的舞台只会越来越大。
让我们保持乐观,静待花开!
热丰网-最专业的配资公司-a股配资平台-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